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2:50 点击次数:191
从春秋到战国时代,诸侯军队大幅扩充是如何做到的?
在夏商周时期,上至三代时期君主,下至诸侯、方国、部落,全国军队数量也就数万人,最多不过十几万。比如商王武丁的王后“
妇
好”
在攻打西北羌方时曾带走近一半军队,大约为一万三千人左右,可见当时商朝的军队数量也就三万人左右。
之后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组成联军在牧野决战中伐商时,军队共计也就四万五千人左右。西周建立后,周王室拥有六军,主要分为三部分:西六师(宗周六师)和殷八师(成周八师),以及守卫王城、护卫天子的虎贲军。
西六师镇守宗周镐京,戍守西土,故而称为“西六师”,主要为周人组成。殷八师镇守成周洛阳,为周王室统治东方区域和震慑殷商遗民,故而称为“殷八师”。
展开剩余81%根据《周礼》记载,西六师和殷八师,每一师的兵力在两千五百至三千二百之间,虎贲军编制在八百左右,最多不超过三千。另外又记载,天子六军,大诸侯国三军,二流诸侯两军,小国为一军,而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。
所以周天子最多拥有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八万人,一般为五万人左右,而分封的大诸侯国则不会超过四万人,小国则有几千不足万人,甚至有些只有几百人。即便发展到了周代后半段前期的春秋时期,大诸侯国拥有的军队也就数万人。
到了春秋后期,晋、楚这等大国最多拥有十余万军队,毕竟晋国曾拥有十二军的建制,晋国六卿指的就是三军的将、佐,一般为六军建制。而到了战国时期,诸侯拥有的军队则得到了大幅提升,从几千数万人扩充到了几十万人。
比如战国七雄秦、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这七个大国各自都至少拥有二三十万以上的兵力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,两国合计投入的兵力都超过了百万。那么战国时期,诸侯兵力大幅提升是如何做到的呢?
原因主要有四点:首先是人口随发展自然增长,夏朝时期人口约二百到三百万之间;商朝时期约七百到八百万;西周时期一千多万;春秋后期两千万左右,而战国鼎盛时期则达到了三千五百万左右。
那么战国时期为何人口会突然大增呢?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井田制瓦解,土地私有制实行,刺激农业生产;二是生产工具有了变化,随着铁制工具推广,工作效率大大提高,农业和手工业迎来大发展。
随着粮食产量提升,进而人口数量大幅增长,而人口多了,各国兵役来源也就扩大而增长。
其次是国、野之分,西周建立后曾制定了国野地域制度,国中城郭居住贵族和国人,城郭之外的郊野,以及广大地区被称为野,居住在野的野民不仅处于被统治地位,而且也没有当兵、参政、议政权。
如果到了战时,主要为国中贵族和国人组成军事力量来攻伐或抵御。这也是“彘之乱”中,国人能赶走周厉王的主要原因,因为他们不仅有服役、参军的义务,也有议论国事的权利,甚至是废立国君。
故而西周乃至春秋时期,上到周王,下到诸侯拥有的军队数量并不多,毕竟城郭中居住的贵族和国人是有限的,而野民则没有参军的权利。
到了战国时期,国、野基本只剩下标志地域城乡的区别,而不再区分国人和野民,这也标志着奴隶制社会结构体系逐渐崩溃。国人和野民权力基本相当,也拥有了参军权,故而各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大幅增长。
第三是诸侯地盘扩大,随着春秋争霸战争结束,原来诸侯数量大幅减少,战国时期只剩以秦、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七个大国为主,和鲁、宋、卫、中山等二流小国,共计二三十个。
春秋时期一百多个国家的土地和人口经过合并后,战国时期还存在的诸侯自然会人口增加,而兵役来源也会扩大。
最后则是变法改革和兵制发展,比如秦国商鞅变法中就有一条,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,原来的大宗族被分成若干个小家庭,为此扩大了赋税和兵役来源。还有军功爵制激励民众参军,而各国也都实行全民皆兵制。
而且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后实现集权,贵族大夫的权利被削弱,君主统治力加强,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全国的人力、物力资源。而春秋乃至西周时期,分封制下各国贵族阶级都拥有不少封地和人口,以至于一国君主都无法有效调动全国资源,比如楚国的屈、景、昭三大部族联合起来甚至都可以架空楚王。
四点综合之下,战国时期诸侯军队得到了大幅扩充,以至于战国七雄各自都拥兵数十万,故而称之为“战国”。
本文简略解答,后期会再以文章形式详细解答这一问题。
文/历
史
紫陌阁
回味更多历史,下期更精彩。
欢迎大家点赞、评论、关注,谢谢大家的支持。
文中配图来源网络,侵删。
发布于:天津市